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江山国色 > 第26章 劝学 (求推荐求收藏)

第26章 劝学 (求推荐求收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卫宁自然不知道发生在李家的事情,此时此刻他被一件事情惊呆了,那个偷到尸体的人抓到了,而且此人还是大名鼎鼎的华佗。

三国之中卫宁熟识的名医唯有华佗、张仲景二人,而相对于寒家出生的华佗,张仲景却是官员,甚至做过太守的职位。

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张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而华佗出生于寒门,字元化,沛国谯,和曹孟德是老乡。华佗少年时期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而关于华佗之死有多重说法,一说,华佗虽然名满天下,却是为医生是“贱业”而伤心不已,不愿意侍奉他人求食养活自己,从而归家。以妻子有病为由不接受曹CAO的征辟,曹cao最后得知其“欺君”而下狱身死。另外一说,是曹cao头风发作,华佗言欲要只要必须开颅治疗,曹cao疑心其暗害自己,于是下狱杀害。

不管到底是哪种死法,卫宁对于这个时代重视名士大夫的,其余万般是下平的社会阶级也不得不徘腹不堪,不过没有没有任何改变的方法,至少现在没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来,其余行业都仿佛一瞬间成了“贱业”,士农工商,等级森严,不外乎如是。

在没有解释华佗之前,卫宁也曾近听闻过一些关于华佗的传闻,比如被人当做“怪人”、唤作“疯子”。没有想到今日华佗却是到自己治理的地界上面“偷尸首”,这种感觉很荒唐。不过卫宁微微诧异,还是瞬间镇定下来。对于这样一位“外科鼻祖”,卫宁的憧憬之心可想而知。他立刻唤来卫强让其将华佗秘密安置在后院,好酒好菜招待,自己晚间就去看望。

想着戏志才的病可以根治了,微微欢喜,就像将这个事情告诉,最后还是生生忍住,还是先见过华佗之后再说吧!心里这么想着,卫宁吩咐下吏,在下吏护卫的陪伴下开始向县学走去。

如今县中还算安定,那么其余的两个事情就要提上日程,一个是劝学,另外一个就是农桑。

县中学堂教授的是儒经,也就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

卫宁一行人没有乘车,都是骑着马而来。县学在城东,占地面积并不大,显得冷冷清清,看不见几个人。

卫宁一行人进了县学大门,止步打量。只见其中院落墙壁尽皆残旧衰落,显得萧瑟冷清,不由得叹了声气。旁边的一个小吏闻之,微微解释说:“大人重视县学识本县之福,前任县尊将本来要修葺的费用挪用,如今还是这个模样,唉,实在是有损斯文。”

卫宁对这个小吏老学究式的说话不置可否。听到里面的朗朗读书声,不由得走了过去。行了七八步远,就看见院落拐角处交个少年坐在一棵桑树下面揽卷诵读。不由得感觉欣慰,时光再现,自己也仿佛回到了校园里面一样。

这个时候学院中的经师也发现了卫宁等人,看到卫宁的穿着,立刻想到了最近县中的种种传闻,立刻带着一干学生前来拜见。

县学中的书生年纪都不大,年长者不过十六七岁,小者九十岁,听到卫宁是最近县里面闻名的县令,大多数顿时诚惶诚恐的前来拜见,只有两人躲在后边,却是半分没有前来行礼的举动。

那经师注意者卫宁脸色,凑到卫宁耳边说道:“大人,此二人是杨家和李家的少爷。”

卫宁随即问道:“此二人多大年纪?”心想这个时候有没有留级之说,这二人不会是一直赖在这儿吧,这儿是县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有不是托儿所。

“这个,二人俱是已经二十。”

听到经师这话,卫宁想笑却没有想,看着这两个“学霸”如同看着两个活宝一样,此时在远处冷眼旁观,满脸的傲倨之色。

卫宁故意轻喊一声说道:“你二人何人?为何在那里踌躇?我闻之你二人如今俱已二十,却不思上进。岂不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两人中的一人看着卫宁并没有发怒,戏谑的说道:“书读的好有什么用,还不是没有人举荐,再说,举荐了还不是被人罢掉。”

卫宁听了这话,微微好笑,看来杨李两家对自己怨恨不小呀。不过口上还是一本正经的说道:“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话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学业不精,不要说相关录取的衙门不公平。

随后卫宁接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篇《劝学》被卫宁缓缓道出,那些县学之中的经师也有识的好坏之人,本来以为卫宁来县学视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没有想到人家却是个文章大家,出口成章,有反应灵敏的已经拿了竹简笔墨过来快速记录,最后在以为儒生的请求下,卫宁重新复述一次,才算记录完整,经过卫宁校对没有错误之后,命名为《劝学》。天下文章一大抄,反正卫宁不是第一次,脸不红心不跳。

卫宁观看了一下在座的儒生,大多数都是富家或者家境较好的少年,也有一些穿着洗的干净的布衫,穿着草鞋的少年,卫宁微微感叹说道:“县学乃是培养人才之地,今日观之,却是如此衰落,是我之过也。”说着歉然的稽首一礼。

一干经师、儒生没有想到堂堂县尊想他们行礼,纷纷赶快回礼。卫宁回头对身边的小吏说道:“今日回去之后,你就向戏先生禀报此事,县学修葺之事要早的定下来,另外从县衙拨发一些粮食钱财送来,也给这儿的学子们改善改善生活。并且今日回去你就张贴告示,凡事本县境内的学子,想要读书者,不管寒富,俱可以前来,只要其通过考试,学费饭食县中全部免办,要是表现优异者全部免除,对县中政事建言献策凡事被采用者,一律奖励。此告示要从县到乡到里全部知晓。”

那小吏没有想到卫宁做事如此果决,赶紧点头答应下来。一众经师、儒生俱皆感激不已。而对于前来考试的儒生,卫宁早就想好了,如今出来治理县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练军和扬名。练军的事情急不得,而扬名却可以接着此次视察县学和考试的方式。为此他已经暗暗决心,今晚将两大杀手锏鼓捣出来。

看着卫宁一行人远去,李固和杨康二人憋了憋嘴,同时冷哼一声。杨康摸了摸肚子说道:“李兄我先走了,别忘了明日城外的赛马呀,到时候输了,你那匹宝马可就是我的了,嘿嘿,到时候可不要哭鼻子,哈哈。”

看着杨康远去,李固冷哼一声,转身看着那些犹自相互抄录《劝学》的孺子们,冷哼一声,心底骂道:“一帮穷酸,整天之乎者也也不累,哼,河东小儿随口说几句,你们就当作圣典,正是没有见识。”临出去的时候却是脑瓜子一转,心想:“待我拿回去一份也让阿爹看看,找出几处错误出来,那时候河东小人换不惹人耻笑?”这么想着,越来越幸福,乘着一人如厕的机会,悄悄将此人的竹书“拿”走。却不想被另外一人看见,于是后来便有了“李固盗书”的典,当然这是后来之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