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江山国色 > 第42章 上书言事为名声(求推荐收藏)

第42章 上书言事为名声(求推荐收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因为有了戏志才的提醒,卫宁也加强了院落中的警戒,不论白日黑夜都有人站岗放哨,夜里面还有专门的巡逻值守。

这日卫宁刚刚吃了午饭,就听见小满汇报说胡一夫那厮回来了,卫宁微微欢喜,出门来迎接,按理说此人家乡就在河南,却也是最近的了。

出门之后,就看见胡一夫此刻骑在马上,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正在训斥时候的一干士卒,就听其说道:“兄弟们,等会儿见了校尉大人,都给我精神点,你们可都是我特意选出来的,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俺老胡虽然是个粗人,却也知道尊卑。我本来不过一个看守城门的无赖,幸的大人赏识,如今做了曲长一职务,此份知遇之恩我老胡记在心里,所以你等日后定要好好训练,不要丢了我的脸。知道了吗?”

下面的一干人齐声喊道:“知道了,老胡,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要不是相信你,期望着跟着你有个盼头,我才不来呢。”

“就是,老胡,说好了,上战场没有关系,好酒好肉管够就是。”

卫宁微微恍惚,这胡一夫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呀。放眼看去,就见黑压压一片,尽皆都是八尺左右的壮汉,一个个五大三粗的样子,分明就和胡一夫一个模子里面倒出来的一样,看来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这话说的不错。此刻的大汉约莫有七八十个,此节将门外的大街都堵住了。

卫宁看着背对自己的胡一夫说道:“胡一夫,你就招来了这么几个人?”

胡一夫听到卫宁说话,背身从马上跳了下来,双脚落地,地面的青石都是微微起伏。随即大咧咧的说道:“大人,我老胡可是把大话说出去了,酒肉饭菜管够的。”

卫宁瞪了胡一夫一眼说道:“各位弟兄,就我不敢说,军营里面自有规矩,不过饭菜一定管够,当然了只要不是大战期间,喝酒自有,另外该是兄弟们的赏赐和俸禄我不会少大家一个,如果哪位兄弟觉得不满意,可以自行离去,我绝不勉强。战场厮杀,一刀一枪,都会有伤亡,你们考虑好了就跟我进来吃饭,要是想要回家的即可离去。想必胡一夫都给你们安家费了,那些钱财即使你们离开,也不用返还,就当是我送大家的,好了,言尽于此,你们好自为之。”说着自己就先返回了。

过了一会儿,就见胡一夫带着人进了院子,八十个人,却是一个人也不少,不由得暗自欢喜。自然有了士卒,自然要有兵器甲衣,卫宁瞅着空闲去武备处领了衣甲武器回来。不想却是一些破铜烂铁,以为是那人故意刁难,暗暗打听之下,才知道如今洛阳并没有多少好的甲衣武器,出来禁卫御林军之外,其他的部队都是半甲办皮,武器出来大多数用铁质的,有一些还用的青铜器。索性卫宁还有一个铁匠铺,于是赏赐一笔钱财下去,让那些匠人加紧时间修复武器甲衣。

又过了两天,徐晃四人也各自返回,一共招募到六百多人,尽管人少,却都是孔武有力的壮汉,只要加紧训练,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成军,不过如今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不过卫宁确实早就写信将此刻在河东安邑操练的那二百山贼全部掉了过来,这些人却是精锐之师。另外卫家得知卫宁官封折冲校尉,族中也派来了一些护卫、宾客和死士,一共一百多人。

卫宁将这些人全部打乱编入徐晃的部署,让其掌管,而那二百山贼改编的队伍,则作为自己的亲卫军,又卫宁亲自统帅。如此多的人住在洛阳城中自然不妥,于是卫宁请示过何进,将队伍驻扎到洛阳城外西侧十里处,每日加紧操练。

又过了几日,太平道起义的消息终于传来了。由于马元义生死,加之唐周的告密,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冀州起事。黄巾军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此刻,刚刚诛杀马元义以为万事皆定的汉灵帝见太平道如此厉害,大惊失色,惶惶不可终日。慌忙于三月拜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朝廷命令下来,卫宁部跟随何进和御林军一起守卫洛阳,驻地再次迁出五十里远方,卫宁借此机会,将自己军中的武器甲衣全部换成良品,同时公开招募兵卒。

看到此时何进被拜为了大将军,卫宁意识到时机成熟,于是拜见何进请求何进上书皇帝解除党禁。

此刻的大将军府邸里面灯火通明,里面坐满了人。只见歌女奏乐,舞女起舞,侍女端着精美的食物穿梭于宾客之间。再看堂上坐着的众人,左手之人一个个褒衣博带,显然都是儒学士子,右边作为之上一个个甲衣鲜亮,孔武有力。众人一起举杯宴饮,好不欢喜。

卫宁心里面叹了一口气,出得大堂,刚想离去,就见一人过来,真是王谦,如今担任大将军府长史。王谦看到卫宁郁郁寡欢的样子问道:“劝学,为何不进去喝几杯酒?”

卫宁叹息一声,有些话实在说不出口,微微沉吟说道:“我本来是想请示过大将军,然后上书朝廷,请求陛下接触党禁。”

王谦听了,微微欢喜,片刻有皱眉说道:“劝学,此时确实是利好之事,可是朝廷中许多人做的,你何必要赶到前面,欲知.”

卫宁微微一笑说道:“我明白文弱兄的意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何尝不是如此?可是此时关系国家安危,社稷中兴,我又怎么能在此时退却,大丈夫做事何必惜身,虽千万人吾往矣!”说着疾步而去。

王谦看着卫宁远去,叹息一声。“唉,劝学果然出口成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必将留名千古,可惜就是太年轻了,那里知道事情艰难呀!”

王谦自然不知道卫宁的打算,第二日卫宁就像朝廷上书请求皇帝解除党禁,暗示党锢之祸积怨日久,如果这些人和黄巾贼子联系起来,为其出谋划策,必将为祸不小,卫宁的上书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各说纷纭。

“党锢之祸”贯穿东汉桓帝、灵帝二帝,由于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又两日北地太守皇甫嵩也上疏请求解除“党禁”,更有宦官吕强上书,汉灵帝转而同意。

吕强,字汉盛,虽为宦官,为人却是清忠奉公,少为小黄门,后来升为中常侍,灵帝时被封为都乡侯,却坚持推辞不就。曾经上书请求斥奸佞,任忠良,薄赋敛,厚农桑,开言路,灵帝却从不采用。如今黄巾起义爆发,再次建言赦免党人,诛杀贪官,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核,地方官吏宦官开始忌恨仇视此人,于是纷纷征还子弟在州郡为官者,却也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不过中常侍赵忠忌恨吕强,于是诬奏吕强兄弟为官贪浊,灵帝派人拘捕,忿而自杀,让人不由得感叹,太监中也不是没有忠良和才华之人。

不说吕强身死,连续几十年的“党锢”终于解除,大赦党人,不过从小就穷怕了的汉灵帝刘宏又想出一个主意,大赦“党人”的同时,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钱财,并且让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全部到公车署接受面试,为剿灭黄巾军做准备。

卫宁也因为此事的缘故,受到清流的赞赏和赏识,得到了更多士族的感激,名声更显。

不想何进听了此事却是暗自恼怒卫宁作为自己部下不请示自己就上书说事,王谦听了替卫宁解释,并且说道:“大将军,此次事情卫劝学虽然说暗自做主,却也是为了大进军着想。”

何进没有说话,就听见何苗说道:“哼,卫宁此人野心不小,大哥不妨罢了其官职。”

王谦赶紧说道:“大将军不可,先不说卫宁以前的功劳,就说此次事情确实是为了将军着想,这些党人后代不乏智谋之士,如今党锢解除,大将军何不征召为你所用。不说别人,那颍川荀攸荀彧叔侄就是大才,南阳名士何颙何伯求见到荀彧,大为惊异,都说其人有王佐之才,如此智谋之事,大将军为何不用。”

何进听了问道:“可是和那袁绍袁本初一起的何颙?”这些日子何进和袁绍接触过几次,对其很有好感。

王谦点头称是。于是何进沉吟片刻说道:“既如此就有文弱帮我起草文告,征召海内名士。”

王谦点头,下去籍写文告,这时候何苗再次说道:“大哥,卫宁那厮竟然将胡一夫此人调到自己军中,还授予曲长之职,实在可恶。如此之人,大哥切不过过于信任,最近朝廷不是要派兵剿灭黄巾嘛,我看就让此人前去,就算不死,也好给其一个教训。”

何进沉吟片刻,没说同意,却也没有反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