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202章 一大批抗金主战派贤臣,被朕提拔重用

第202章 一大批抗金主战派贤臣,被朕提拔重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202章一大批抗金主战派贤臣,被朕提拔重用</p>

朕倒是可以将这位先召回京城,把如今官阶虽然不高,但是发展前景很好的中书舍人之位给他,然后用半年时间对其考核后,若其能脱颖而出,朕必当重用之……</p>

赵吉想启用的这位青年才俊,是在两年多以前,在政和八年与三皇子郓王赵楷一起参加科举时,同科殿试中展露头角的那位年轻人------张浚。</p>

政和八年,二十一岁的张浚,登进士第,位列头甲的第三名——探花。</p>

再后来,南宋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张浚也位列其中……</p>

历史学霸的穿越者赵吉,自然是知道,此张浚之名中,是带有三点水的‘浚’字,非彼时南宋中兴四将之中的那位后来铸成铜人跪在岳王庙前的‘带立人旁’的张俊!</p>

这位名中带三点水的张浚,是抗金主战派的名臣之一。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万世。</p>

宋高宗赵构对张浚的评价是:</p>

“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p>

“朕得浚,何愧王导?’</p>

“朕与卿父,义则君臣,情同骨肉。”</p>

历史学霸的穿越者赵吉还知道,这张浚特别正直、敢刚。</p>

朕启用他后,还可以用他来制衡未来权势极大的李纲和韩世忠等人。</p>

史书记载:靖康初年,张浚被任命为太常寺主簿。当时,名臣李纲在对金军的第一次东京开封保卫战中和姚平仲关系甚密,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p>

姚平仲劫完颜宗望和营寨没有成功,大败而归,作为支持姚平仲劫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p>

历史上,靖康之变,开封陷落后,当时的少宰张邦昌在金国的扶持下建立楚,张浚不愿仕于伪楚,逃入太学中。</p>

之后,张浚听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继位,建立南宋政权。</p>

于是,他驰赴应天府,被除授枢密院编修官,再改虞部郎中,后擢升为殿中侍御史。</p>

金军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的部下逼逐谏臣,使谏臣坠水而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之职,举朝上下才知晓有在这动荡时期也是有国法的……</p>

当然,赵吉也知道张浚好好地当个文官,理政治民,绝对是一个好手,别让他指挥宋军对金军大战就行。</p>

在建炎四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他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后,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要务,诸将皆听命于张浚。</p>

只不过在后来,张浚指挥其治下的宋军与金军在富平大战时,先因部将刘锜勇武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杀金敌颇多,而先胜。但是,后又因环庆经略使赵哲畏金军而率部先逃,导致宋军大败于金军。张浚无奈,率部退驻兴州,斩杀了畏敌先逃的赵哲。当时,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p>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p>

刘子羽善于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p>

故此,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地区也赖以安宁。</p>

之后,张浚又任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淮西军变后,他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张浚谪居十余年。后来,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张浚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被主和派所排斥……</p>

赵吉思索着:这张浚,让其当个文官,理政安民,管理监督官员这方面上绝对行,在领兵打仗上还真是不太专业,其指挥的大军两次大败于金军。</p>

不过,大宋现在也缺少正直有为的文官啊!张浚这种文官的典范,朕怎么能不立即启用他呢?</p>

赵吉问向太宰余深,道:</p>

“朕犹记得,前年科举,殿试时的头甲第三名是张浚。如今,其人官至何职?”</p>

太宰余深回奏道:</p>

“启奏陛下,张浚进士及第后,派往山南府任士曹参军了。”</p>

赵吉知道,在北宋这【士曹参军】,官阶是正七品,并不跟军事沾边。士曹参军,是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p>

赵吉道:“原中书舍人李棁因罪,贬为庶人,流放至南剑州沙县。如今中书舍人一位空缺,朕调山南府任士曹参军回京,任中书舍人,兼任翰林院学士。”</p>

此时,群臣倒没有过度震惊。毕竟,赵官家召张浚回京,任中书舍人兼任翰林院学士,基本属于平级调用。</p>

而且,中书舍人不是一般人都能干得好的。</p>

皇帝下达的诏令,需要中书舍人进行润色和修饰,不仅要能正确表达出圣意,还要展现出皇帝的博学多才。</p>

中书舍人绝对不能泄密,不能延缓诏令的施行,还要对诏书的不妥之处进行缝补,让其更加周全……</p>

故此,负责给皇帝拟定诏书的中书舍人,需要品性、文采、学识都非常好,才行。</p>

参加朝会的大员们,心里都明白,如果张浚在中书舍人兼任翰林院学士的位置上干得好,那日后,其前途不可限量。</p>

可是,若其干得不好,惹怒了皇帝,那就是伴君如伴虎了。原中书舍人李棁已经被官家给流放了,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p>

端坐在龙椅上的赵吉,向下俯视着这次朝会上的群臣,</p>

因先前除掉了奸臣蔡京、王黼、高俅,</p>

如今又或贬、或流放了未来会对金军乞讨投降派或逃跑派的原尚书右丞李邦彦、原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原刑部尚书赵野、原吏部尚书王孝迪、原权知开封府的蔡懋、原户部侍郎唐恪、原中书舍人李棁,</p>

此时,朝堂上没有了对金军乞和投降派,或是逃跑派的最具影响力的十余位大奸臣之后,赵吉看得顺眼了很多,他是很满意的。</p>

朕,现在算是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了。</p>

如今,朝堂之上的文官大员们基本整顿好了,算是大功告成了。</p>

可是,地方官员中,还有那么多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p>

不过,朕早就想好了应对的好办法……</p>

还没等赵吉借鉴后世的巡查之法时,下旨如何整治地方的贪官污吏;</p>

站在大殿的文臣最后面的监察御史曹辅,出列跪拜,启奏道:</p>

“臣辅,恭贺陛下圣明,已将京城中奸佞之臣清除殆尽。”</p>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