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盛唐小女官 > 第114章 第114章

第114章 第114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阿晗与亲朋好友们聚了一轮,第二日便去觐见新皇李俨。李俨让太子出来见阿晗,并直截了当地让太子喊阿晗一声老师。

许是因为少年时过得有些压抑的缘故,李俨后宫成员非常简单,皇子皇女也不多,至今也就两子一女。太子作为李俨的长子,今年已经是十六岁了,长得眉清目朗。

对于阿晗教人的能力,大伙都是有目共睹的,狄家那双儿女便是她的高徒,如今一个已经接了先祖衣钵在大理寺断案,一个则当上了太常寺协律郎。

爱往外跑的太常寺协律郎当然是妹妹狄安,她从小就好动得很,后来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窗,便爱上了出去采风。之所以当上协律郎,也是因为她很喜欢这种且歌且行的生活,自己主动争取的机会。

许多人都爱唱她采集回来的歌谣。

不仅狄平、狄安两个记名在册的学生都考上了进士,连那些没记载名册上的学生也大多有着过人的才学与品行,旁人提起来没有不夸的。

一回来就被李俨托付了太子师这样的重任,阿晗也有些受宠若惊。她看着已经是个翩翩少年郎的太子,心中很有些感慨。

一眨眼都这么多年过去了。

在李俨最艰难的那些年,许多事她们其实都是帮不上忙的。如今时局能一点点便好,也不独独是靠谁的努力,若没有李俨他们在长安周旋,没有各方同窗与好友们的认可和合作,许多事恐怕都难以实现。

即便李俨顺利登基,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道阻且长。

不过对于李俨来说,应该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在李隆基底下当储君着实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哪怕李俨是他亲自选的,哪怕他人生最后那十几二十年里有点儿幡然悔悟的迹象,偶尔还是要试探试探李俨这位储君心里是否还有他这个皇帝。

阿晗最后还是接下了太子师这个活,经籍上的东西有其他先生教,她便负责教给太子民生民情,与他讲大江南北的情况。

她并不能保证自己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多英明的储君来,但她希望至少大唐不要那么快出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昏君。

只要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说不定就能解决这些年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

兴许这些问题解决以后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跟着她们了解过如何解决诸多失误的

太子乃至于皇孙,将来说不准也能靠着自己身边的贤臣良将解决大唐面临的新问题。

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延下去,大唐必定能一代接一代地昌盛下去。即便老天仍不愿庇佑大唐,至少她们也算尽自己所能尝试过了。

太子是个十分好学的少年郎,跟着阿晗学了一段时间,别的不敢说学了多少,勤思好问的精神算是学了个十成十,经常把东宫诸官问到山穷水尽。

瞧着太子长势喜人,阿晗心中欣慰得很,唯一比较令她为难的是同僚们时不时用谴责的眼神看她几眼,看得她怪心虚的。

唉,其实她也不想祸害大家,可还是大唐的未来要紧对吧!

储君的培养可不能轻忽啊!

有些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比如以前许多人都不习惯在早朝队伍里看见女子,后来女子有资格入列多了几个,他们也就看习惯了。

等到阿晗习惯了“郭侍郎”这个称呼以及与此头衔相关的各种事务,她又被调去顶了中书侍郎的缺。

都是侍郎,看起来是平调,实际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范围还是不一样的,中书省是负责拟定政策,而门下省则负责审核政策。

最开始三省的地位算是平起平坐,但后来渐渐就出了些偏差,受重视程度大抵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嘛,执行部门。

众所周知,负责干活的都是有功劳得和上头共享(都是制定政策的人英明),出了错得负责独自背锅,所以久而久之尚书省在三省中就属于垫底衙门了。

而反过来推断,负责制定政策的中书省因为直面天子,又手握着草拟政策的大权,逐渐便成了分量最重的衙署。

如果宰相处于满员状态(指三省长官均出任宰相),那负责把控中书省的这位无疑是三位宰相之首。

要是阿晗回来那会儿就被摆到中书省去,许多人可能都会极力反对,但是,还是那句话——很多事看着看着也就看习惯了。既然圣人铁了心要重用这位郭侍郎,他们又何必跳出来拦着?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朝中不少人都已经和阿晗交好许多年。既然基本都是自己人,他们自然乐于让阿晗更进一步。

只要对自己有好处,阿晗是男是女又有什么要紧的?

何况既然都已经入朝为官,

他们也是想干出点实绩来的,名留青史这么大的诱惑谁能抗拒得了?而他们这位郭侍郎恰好就是那种想要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能跟着这样的上官干活,他们心里也踏实得很。

于是在回京的第二年,阿晗便被授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她一起走马上任的还有李泌和张镐。

李泌被负责的是门下省,张镐负责的则是尚书省,算起来都是老熟人了,办起事来倒是有商有量。

偶尔还会约上李俨一起出去微服私访,看看宫外的人和事,君臣关系出奇地和谐。

有次地方上出了乱子,她们三个宰相还抓阉看谁负责兼任“兵马大元帅”,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一下宰相应当具有的出将入相的本事。

倒不是她们做事太儿戏,而是三个人都挺适合,且三个人都挺想去,李俨又做不出决定让谁去,最后便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公平公正的抓阉来决定!

李俨,

得亏底下的人不知道这几个人私底下都是什么德行。最后是阿晗幸运地抽中了这次当兵马大元帅的外差。

她爹郭子仪本来就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如今都回京到镇守长安的金吾卫里养老了(其实还肩负着护卫长安的重大责任)。

这些年来阿晗致力于推行屯田政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地将士,对于军中诸事她都熟悉得很,很快便点齐人马出发前往平叛。

萧戡积极充当她的亲卫随行,没有实职在身的家伙就是可以这么为所欲为。

这次平叛并没有出什么岔子,双方只打了不到五天,叛军就被阿晗瓦解了大半。到最后阿晗的屯田瘾犯了,甚至还在当地圈了片地,当场捣鼓了个全新的屯田卫。

田全是现成的,就是叛军糟蹋过的那些地方。

阿晗待在当地协助郡守把屯田卫敲定下来,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回程。

屯田这事是真的会上瘾,看到那么多地没被好好利用起来简直叫人心痛至极!

屯田卫搞好了,当地就不容易出乱子了。至于这些叛军,看起来年纪也不大,很多都是误入歧途,劳动改造个三五年估摸着就能掰回来。

即便大唐现在不缺人口,青壮劳动力还是很重要的啊!

阿晗领军返还长安,受到了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朝廷那边还筹办了盛

大的献俘仪式,算是为阿晗这次领兵平叛画下了完美的句点。

事实上兵马大元帅这种头衔虽然唬人得很,但大多时候只需要坐在营帐中发号施令,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只不过阿晗不仅迅速平叛,还逗留在当地解决了后患,这便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了。

出现这种动乱一般是当地出现了问题,就算是三下并两下解决了这次乱子,下次还是会继续出事。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负责平叛的人多在当地查证与了解具体情况,叛乱的起因到底是某个人的野心勃勃,还是因为当地确实出现了亟需解决的严重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某个地方出现问题时不重视,等到叛乱以燎原之势蔓延开就太晚了。这次阿晗的平叛就能作为范例给后面出任兵马大元帅的人参考。至此,阿晗算是正式坐稳了宰相之位。

朝政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枯燥乏味的,早朝也不会天天都上。所以阿晗倒也不算特别忙碌,闲暇时甚至还能读几本闲书,给一些在野的朋友写写信(试图把他们薅出来干活)。

这日天气晴好,阿晗在中书部堂那儿看着各地送上来折子,结果竟陆续收到杜甫、李白、高适、岑参他们这些人陆续写回来的折子。

他们最近基本都被安排了外差,要么是监察御史,要么是采访使,反正都是在地上走走,搞搞明察暗访,算是让他们公费旅游顺便创作些体察民生民情的诗文。

阿晗一通读下来,赫然发现这几个家伙的笔锋各有各的毒,一个个都把当地情况给写得入骨三分,谁读了可能都要觉得“大唐要完”。

他们可真敢写啊!

不过御史台不就干这个的吗?

阿晗想起先皇在世时,还曾允诺说让她们几个人当采访使去的,如今她们俱都案牍劳形,没法出去尽情玩耍。等再干个几年,朝局稳定下来了,她得扯这个诺言当虎皮,也去过一把采访使的瘾!

先皇堂堂圣人,怎么能言而不信呢!

她可不能置先皇于不义之地!

阿晗隔天和李俨他们开小会(与会人员包括皇帝和三位宰相)的时候,开玩笑般把这话说给李俨他们听。

所有人听后都哈哈大笑。

没想到先皇都驾崩了还能有这样的“妙用”!

阿晗又建议把杜甫他们写回来的奏章专门整理出来,送到东宫当教导太子的教材,好叫太子知晓大唐不是处处歌舞升平。年轻人还是需要有点儿紧迫感的!

众人又是齐齐大笑,纷纷夸阿晗这主意也很妙。

弄得守在外围那些书吏和内侍都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这样的君臣关系可真不错啊。

有这样一批人在,大唐一定会越来越好。

——纵有人间行路难,敢与天公试比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