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私房政策不好落实, 狄家兄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所以,当他们听到工作人员给出的否定答案时, 还算能稳得住。

连二哥这个暴脾气, 也能耐着性子跟人家询问原因。

“你们这两张房契上的地址,在我们这里其实早就有备案了!”

落实私房政策办公室的业务员,是专职做房屋登记的, 一看他们房契上的地址就感觉有印象。

再翻看一下局里的房屋档案, 一下子就对上号了。

“我们办公室能负责落实的是私房, 也就是个人房屋。”业务员解释说,“但你们想要回的是公产。”

狄思科被他这番话弄糊涂了。

“同志,我们这可是正规房契,既然房子有主人,怎么能算是公产呢?”

“这两处房产不但是公产,还是国家接管的无主产!”

业务员显然是处理过这种问题的,对政策非常熟悉。

“咱们国家当初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房地产测量和登记,逾期没来办理,或者材料没有交齐的房屋, 就由国家代管了。代管公告发出去后,三年内没人来认领,那这房子就自动变成公产了。你们这两套房子就是这种情况!”

二哥急忙问:“您的意思是, 当初我小姨没去做房屋登记,公告发出以后, 又错过了时间,然后这房子就被收走了?”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业务员带着些同情地说, “这种无主产在我们的档案里还有一百多套, 这几年我们也遇到了好几起类似案件。很遗憾, 政策就是如此。我们也想帮您把事情办了, 但我们的工作也是要依照政策来的。”

兄弟俩相互瞅瞅,都说不出话了。

难怪大舅说这两张房契只能当个念想呢,政策就在那里摆着,这谁也改变不了呀!

业务员又业务熟练地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

“这几年房屋纠纷太多了,我们局里开设了房屋纠纷办公室,你们可以去那边立个案。万一哪天政策有了新变化,也方便我们跟您联系!”

狄思科暗道,这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等到政策更新啊。

他自嘲地跟二哥说:“就当咱俩今天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吧!”

那个大杂院还好,就是有点心疼那两间门面房啊!

默默将房契收好,狄思科跟业务员道过谢,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临别握手时,他随口问:“您之前说的那次大规模房屋登记是六几年的事啊?回去以后我也找些资料,学习一下相关政策。”

业务员摆手说:“不是六几年,而是更早之前,解放初那会儿的事,您回家问问长辈,估计都能有印象。”

狄思科动作一顿,他小姨是六六年才离开北京的,要是政府在此之前就发过公告,她不至于错过吧?

而且这两张房契的签订时间已经是解放后好几年了。

“同志,您能帮我查查这两套房子变成公产的时间吗?”

业务员翻了翻档案说:“这个没有太详细的记录,大概在五二到五五年之间吧。”

狄思科将契书展开,指向立契日期说:“可是,这契书是在那之后才签的啊!”

要是房子在刚解放那会儿就被当成无主房归公了,那他小姨后来是怎么拿到产权转移契书的?

在场三人都懵了。

连业务员也弄不明白,已经按照无主产处理的房子,是怎么拿到房契的。

这回好了,不想去纠纷调解办公室都不成了。

狄思科去那里立了案,留了联系方式,从房管局出来时,已经到了傍晚。

“哥,咱俩回家吃饭还是在外面解决?”

“现在哪还有心思吃饭啊!”二哥被这破事闹得上了火,一下午的工夫嘴里就起了泡,“你说咱要不要找找关系啊?”

“找谁?”

他们家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市民家庭,所有亲戚加在一起,官衔最大的是姥爷,曾经当过生产队会计。

他们兄弟几个去农村的时候,勉强还能算个干部子弟。

再来就是郭美凤,当着他们胡同的义务巡逻队队长。

除了这二位,就没有当官的了。

兄弟俩谁也没往他们的准后爹,徐副局长那里想。

毕竟还不是一家人呢,不能给郭美凤拖后腿。

“我找哥们儿打听一下,看谁家有这门路。”二哥划拉着寸头说,“这事不能听他们的一面之词,还得找个懂行的问问。”

经他提醒,狄思科倒是想起个懂行的人来。

他用公用电话联系了岑深,确定他晚上有空后,便打算带着二哥去岑家串门。

“他结婚的时候,我给他当过伴郎。”狄思科这么解释两人之间的关系。

“那你们关系挺磁的啊!”二哥溜达去水果摊,准备拎点水果上门。

狄思科大喘气似的说:“他给了我五十块的工资。”

二哥:“……”

于是,当岑大娘见到提着好烟好酒和一大袋水果的狄思科时,便表现得分外热情。

“小狄,好久不见了,办完婚礼怎么总不见你上家来啊?”

这老太太还不知道日租伴郎的事。

狄思科乐呵呵地避重就轻:“我确实好久没见您了,但您应该天天都能见到我呀!我那个牙膏广告恨不得一天播八遍呢!”

岑大娘被他逗得直乐,给兄弟俩倒了茶,就要出去做饭。

“先把房证给我看看。”岑深直奔正题。

接过了狄思科递来的房契,他瞧见地址就“嚯”了一声,“你们这地段最少得值五万斤小米了。”

狄思科疑惑:“啥意思?”

“哈哈,这是我们同事开玩笑的说法。”岑深简单解释,“早年间给城区土地作价的时候,划定了18级。像王府井那一片是1级地,一亩地价值六万五千斤小米,城根儿一带是18级地,一亩地只值三百斤小米。你手里的这两套房,尤其是这个门市房,五万斤小米肯定有了。”

兄弟二人被他说得内心火热,但是想想如今的情形,又扫兴地熄火了。

狄思科连忙介绍了这两套房的问题。

“房管局的同志说,这两套房因为无人认领,在解放初期就成了无主房。但是我小姨这张地契却是在它成为无主房以后签发的。这不合逻辑呀!”

岑深没管逻辑问题,而是问:“纠纷办的人给你们解决办法了吗?”

“给了,让我们找到房契上的原房主,现房主,见证人还有产邻,几方对证。”

要是能找到人,这房契怎么会留到现在才拿出来!

岑深是在另一个区房管局给领导当秘书的,这类纠纷没少听说。

他迟疑半晌才低声说:“房管局以前的资料经历特殊时期后,管理比较混乱。你会觉得不合逻辑,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国家代管期间,这两套房其实已经从公产变回了私产,但是这部分记录在区房管局没有留档或者丢失了。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测。”

闻言,狄思科瞬间就开了窍。

他就说嘛,整件事情怎么古古怪怪的。

“岑哥,您说我们这房子还能要得回来吗?下一步该怎么办啊?”

“这件事在两可之间,关键是要找到中间缺失的那部分材料。从而认定你们这两套房,是私产并不是公产。只要明确它是私产房了,之后的手续就好办多了。”

二哥急得抓耳挠腮,拧眉问:“那房管局都找不到的材料,我们去哪里找啊?”

这也太难为人了。

岑深其实不太想管这种事,虽然这是另一个区的业务,但是毕竟都是一个系统的,弄不好就要得罪人。

不过,人家带了重礼登门,小狄现在又在小姨子手下工作,他要是一点忙不帮,又有些抹不开面子。

沉吟许久后,他才隐晦提醒:“如果区局没有这部分材料,你们可以去市局,或者辖区房管所查一查。”

二哥感觉自己嘴里的水泡又变大了。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呀!

而狄思科想的是,这个办法虽然很难实现,但这总比被政策直接卡死好多了。

最起码还有一线希望。

此后的几天,他就抽空往辖区房管所和市局跑。

凭良心讲,工作人员们的态度都是很不错的,可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这种几十年前的资料,谁有工夫帮他查呀。

接连碰壁好几天后,郭美凤瞧他好像被累瘦了,心疼地说:“要不我找老徐帮帮忙吧?他们文化局兴许也能跟房管局搭上话。”

“您可别找徐大爷,万一人家搭不上话,那不就在您跟前丢面子了嘛。”

郭美凤见他还能开玩笑,心情也跟着放松了一些,顺了顺他的头毛说:“要是你小姨还在,哪能让你去求爷爷告奶奶!”

狄思科笑嘻嘻道:“您得这么想啊,要是她还在,这些东西也轮不到我头上啊,人家肯定留给亲生儿子了!”

郭美凤手下顿了顿,揭过这个话题,转而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我不能把时间都耗在这上头,反正已经在纠纷办那边立案了,就等消息呗。”狄思科想得挺开,“咱之前没有那两套房子,过得也挺好。着什么急呀!”

狄思慧跟着附和:“对啊,五哥,你放宽心,别总惦记房子了。你看这个月的《都市月刊》上,也登了你演出的照片呢!这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可真不是盖的,咱胡同里有好多街坊都在问你是不是当大明星了!”

瞄了一眼杂志上的报道,狄思科脑子里突然闪过什么,对小六说:“你把最近的报纸都找出来,让我看看!”

“马上就熄灯睡觉了,你看什么报纸啊!”

“你们别管了。”

狄思科捧着一沓旧报纸出门,在院子里点灯熬油看了大半宿,次日天刚蒙蒙亮就骑着自行车跑去了日报社。

并以提供新闻线索的名义,成功进入了办公楼。

“同志,您要提供什么线索啊?”接待他的是《我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专栏编辑。

狄思科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将自家两套房的纠纷跟记者同志说了。

专栏编辑原本对这小伙子的新闻线索,还抱有一定期待,毕竟没有两把刷子,也不会亲自跑到报社来献策。

可是,此时却越听越不对味,他急忙打断道:“这位狄同志,我只负责给改革献策的栏目,像这种处理纠纷之类的,不归我管!要不您去别处问问吧!”

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我就是来献策的呀!”狄思科端起水杯灌了一大口,“记者同志,您是常年跑新闻的,自然比我有见识。我们这个案件不是个例吧?这其中其实隐含着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政策口径不统一呀!”

“有些历史遗留问题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咱们房管部门是不是可以本着尊重历史,考虑现实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落实私房政策!”

记者同志见他虽然年轻,但是说起话来居然一套一套的,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问:“那您有什么好的提议呢?”

“我觉得应该在房管所、区房管局和市房管局设立专职的业务口径员,负责专门掌握关于房屋登记的业务口径,最起码能够上下对口,对房产的历史信息查缺补漏……”

狄思科噼里啪啦把他最近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思考全倒干净了。

最后才说:“我原本是打算给房管局领导写信反映问题的,不过,我是咱们日报《我为改革建言献策》和《搞活经济100例》这两个栏目的忠实读者,以咱们日报的影响力,领导看到后一定会引起重视,这才厚着脸皮跑来了。”

记者同志感谢了他对本报的喜爱和信任,又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不怕曝光个人信息,您要是采用了我这条线索,可以将我的姓名地址公布出来。以便有关部门的同志向我核实情况。”

记者同志点点头,客气地将这位热心市民狄同学送出了门。

狄思科私以为,不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日报社身上,应该跟于队长学习,多找几家媒体。

于是,他又如法炮制,跑去广播电台和另两家有此类专栏的报社,为他们提供了新闻线索。

*

尽人事听天命。

做完这些,狄思科就只能将房子的事情暂时放下了。

他已经接到了通知,健美操大赛的初赛即将在下礼拜开赛。

作为团体健美操的正式成员,他得认真训练,尽量不要给女同志们拖后腿。

比赛地点在展览馆,因着主办方宣传有方,观众席的上座率十分可观。

狄思科和老黄趴在后台入口处,探头探脑地向观众席张望。

“怎么来了这么多人?”老黄头皮发麻,“你不是说这种比赛没人看吗?”

“那是于童跟我说的!”狄思科也开始犯怵了。

闫丽君刚换了比赛服出来,闻言便接话说:“这场比赛是有赞助商的,人家花了那么多钱赞助,肯定要大肆宣传啊!而且那些观众都是拿着单位发的招待票进来的,咱们单位也有不少人来看比赛呢。”

闫丽君望向他们的时候,像在看两个傻子。

时装表演和健美操比赛的舞台上俊男靓女最多,向来是最吸睛的,怎么可能没人来看嘛!

“你俩别在这磨蹭,马上就到咱们上台了!”闫丽君是特意出来找他们的,“童姐已经把服装带来了,你们赶紧进去换上!”

两人眼前又是一黑。

该来的还是来了!

似乎是怕把他们吓跑了,之前训练的时候,于童一直没提过比赛服装的问题。

只在比赛前简单统计了各自的尺码,就含混了过去。

狄思科和老黄返回后台休息室的时候,十个女队员已经换好了服装。

下身都是黑色健美裤,上身的衣服也是紧身弹力的。

类似于游泳衣和健美裤套穿。

视觉效果非常青春活力,并不让人反感。

于童将两套男款运动服发给他们,指了指旁边的简易换衣间,示意他们去把衣裳换了。

杜金金又适时地添了一把柴。

她将立在墙边的两张大板子指给两人看。

一张写着“北京狄道格后援会”,另一张写着“北京黄炜后援会”。

“你们尽管上台表演,”杜金金一脸兴奋地说,“一会儿我就把这两个牌子立到观众席后面去。到时候一旦有摄像机镜头扫向观众席,咱们这后援会的牌子就能被顺带着拍进去。”

狄思科和老黄同时问:“啥叫后援会啊?”

“就是支持你们的观众团体!”杜金金拍着胸脯,得意道,“这可是我想出来的好主意!最近有个唱摇滚的歌星挺红的,就是前一阵子刚在工体演唱会上唱过歌的那位!北大那边有人给他组织了一个北大后援会。咱们不能比他差了,范围肯定得更大呀,就叫北京后援会!”

有女演员吃味地说:“金金,你怎么不给我们也弄个后援会啊!”

“哈哈,后援会暂时只有我一个人,分.身乏术呀!下场比赛就给你们弄!”

女演员们谈笑风生,两个被寄予厚望的男演员攥着运动服,再看看后援会大牌子上的名字。

简直如丧考妣。

丢人还得连名带姓地丢。

狄思科快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既然已经答应了参加比赛,就要适应比赛规则。

扭扭捏捏的,像什么样子!

用精神胜利法成功对自己进行了催眠,狄思科提着衣服就进了换衣间。

于童给他计算着时间,见他进去了十分钟,竟然还不出来,便在布帘子上拍了拍,提醒他别耽误工夫。

将帘子拉开一条缝,狄思科露出一个脑袋瓜,强笑着商量:“于队,要不我就别参加了吧?”

从缝隙里将对方的试衣效果看得一清二楚,于童在心里吹了声口哨,面上神情严肃地问:“怎么了?衣服尺码不合适?”

“嗯。”

“衣裳都是有弹力的,你适应一会儿,习惯就好了。”

狄思科心说,羞耻心是没办法习惯的!

他将自己的裤子套在比赛服外面,走出来以后又跟老黄凑在了一起。

老黄一紧张就管不住嘴,一边抖腿,一边埋怨狄思科拖他下水丢人。

关键是想跑还跑不了,要是今天打了退堂鼓,以于童的记仇本领,他俩未来半年都别想有钱赚了。

“黄哥,你快让我清静一会儿吧!”狄思科盯着主办方的广告宣传册,试图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

老黄嘚吧嘚吧,没完没了,狄思科被他惹得心烦,就干脆将他拽出了休息室。

一起去了观众席旁边的赞助商展台。

这次健美操比赛的赞助商有两家,一家是运动饮料公司,另一家是这次的冠名商,一个来自广东的体育用品厂。

狄思科在那个体育用品展台前寻摸一阵后,问展台后的工作人员:“同志,咱们不是体育用品厂吗,我怎么没看到运动服啊?”

“哦,今天带来的主要是运动器械,哑铃、呼啦圈、球类这些,下一场会送服装过来展示的。”

狄思科心里暗道可惜,要是能穿赞助商的运动服参赛就好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挑了一只黑乎乎的运动眼镜和一顶鸭舌帽,给自己武装上。

老黄等在旁边,瞧着他的一系列操作,一脸莫名地问:“你在室内戴眼镜和帽子干嘛?”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狄思科帮他也借了一套一模一样的装备。

“黄哥,于队做的准备工作不少,咱俩今天恐怕是逃不掉的。不想丢人的话,就把脸挡上!”

老黄:“……”

这就是传说中的,裤子掉了先捂脸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